诚,修身为本持以恒。言必信,洋溢精气神。
诚,民保于信思路明。行必果,家国共辉腾。
诚,讲信修睦出国门。全世界,真心赞华人。
1、诚笃。忠实厚道。三国志.蜀.诸葛亮》:惟君体资文武,明睿笃诚,受遗托孤,匡扶朕躬。明 方孝孺 《双桂轩铭》序:“公和易诚篤,表里如一,与人交,豁然无隐”。《初刻拍案惊奇》卷四:“且上帝立戒甚严,不敢宣扬,但拣一二诚篤之人,口授心传。
2、诚信。以真诚之心,行信义之事。诚,真实,诚恳;信,信任,证据。所以说,诚信,是诚实无欺,信守诺言,言行相符,表里如一。《说文》:诚,信也。《礼记·祭统》:是故贤者之祭也,致其诚信,与其忠敬。
3、诚挚。诚恳真挚。清 昭连《啸亭续录·先恭王之正》:“壬戌冬,路过三河旅店,见壁有文达诗,挑灯属和,涔然泪下,其真挚也如此”。清 陈康祺《郎潜纪闻》卷十三:“读其集中家书数篇,语语真挚,肝肺槎牙,跃然纸上,非骚人墨客比也”。
4、诚悫。诚恳,真诚。《礼记.檀弓下》:苟无礼义忠信诚悫之心以莅之,虽固结之,民其不解乎?唐柳宗元《与吕恭论墓中石书书》:“於斯也,虑善善之过而莫之省,诚慤之道少损,故敢私言之”。 明唐寅《爱溪记》:“新安洪君伯周,俶儻诚慤士”。 清 刘大櫆《乌程闵君墓志铭》:“每春秋饗奠,必致其诚慤”。
5、诚朴。真诚朴实。明李东阳《先考赠少傅府君诰命碑阴记》:“为人诚朴坦易,言若不能出口”。 清唐鉴《赠贺藕耕太史提学山西序》:“亦或貌为诚朴,号称正人,而欺罔之心,随时败露”。艾青《公路》诗:“可怜的心,诚朴的心啊,终于从单纯与广阔,重新唤醒了一个生命的崇高与骄傲”。
6、诚实。真诚老实。确实;实在。汉 王符《潜夫论·实贡》:“夫高论而相欺,不若忠论而诚实”。《京本通俗小说·错斩崔宁》:“劝君出语须诚实,口舌从来是祸基”。《后汉书·郭太传》:“林宗追而谢之曰:‘贾子厚诚实凶德,然洗心向善。仲尼不逆互乡,故吾许其进也”。
7、字义之诚:诚是一个形声字;从言,从成,意谓对待人们要诚实讲信用,不搞鬼鬼祟祟的把戏和阴谋诡计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诚者天之道也,诚之者人之道也”。亚圣孟子也说“是故诚者天之道也,思诚者人之道也”(《离娄》上);又说“反身而诚,乐莫大焉”(《尽心》上),认为反省自己以达到诚的境界,就是最大的快乐。荀子虽“不求知天”,但也把“诚”看作是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和境界。 8、哲学之诚。《中庸》认为“诚”这一精神实体起着化生万物的作用:“诚者,自成也,而道自道也。诚者,物质之终始,无诚不物。”唐李翱将诚视为“圣人之性”,是至静至灵寂然不动的“心”(精神),北宋周敦颐用以为至高无上的宇宙本体:“诚者,圣人之本。大哉乾元,万物资始,诚之源也(通书)”。明清之际王夫之提出“诚,以言其实有尔”,用以指客观的“实有”,并作为宇宙的一般规律。
9、儒家之诚。诚是儒家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,我们立身处世,当以诚信为本。宋代理学家朱熹认为:“诚者,真实无妄之谓。肯定“诚”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。要求人们修德做事,必须效法天道,做到真实可信。说真话,做实事,反对欺诈、虚伪。立身处世,当以诚信为本。
10、天道之诚。《名人名言》:“诚即天道,天道酬诚”。言行须循天道,说真话,做实事,反对虚伪。孟子曰: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”。认为“诚”是天的根本属性,努力求诚以达到合乎诚的境界则是为人之道。
11、立人之本。子曰:人而无信,不知其可。认为人若不讲信用,在社会上就无立足之地,什么事情也做不成。
12、齐家之道。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说:夫妇有恩矣,不诚则离。只要夫妻、父子和兄弟之间以诚相待,诚实守信,就能和睦相处,达到家和万事兴的目的。若家人彼此缺乏诚信、互不信任,家庭便会逐渐四分五裂。
13、交友之基。只有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”,才能达到“朋友信之”,推心置腹、无私帮助的目的。否则,朋友之间充满虚伪、欺骗,就绝不会有真正的朋友,朋友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。
14、为政之法。《左传》:信,国之宝也。指出诚信是治国的根本法宝。孔子在足食、足兵、民信三者中,宁肯去兵、去食,也要坚持保留民信。因为孔子认为“民无信不立”,如果人民不信任统治者,国家朝政根本立不住脚。因此,统治者必须“取信于民”,正如王安石所言:自古驱民在信诚,一言为重百金轻。
15、经商之魂。在现代社会,商人在签订合约时,都会期望对方信守合约。诚信更是各种商业活动的最佳竞争手段,是市场经济的灵魂,是企业家的一张真正的“金质名片”。
16、诚信准则。戒欺,即不自欺亦不欺人。《礼记·大学》:所谓诚其意者,毋自欺也。过而能改。《左传》:人谁无过?过而能改,善莫大焉。孔子:过而不改,是谓过矣。信守承诺。《左传》:弃信背邻,患孰恤之。无信患作,失援必毙。诚信待人。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诚信是人的修身之本,也是一切事业得以成功的保证。言行一致。《礼记·中庸》:“言顾行,行顾言”。孔子:始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信其行;今吾于人也,听其言而观其行”。
17、诚信修养。儒家十分重视修身为本的思想,认为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,都以自我修养为根本。儒家经典《大学》:“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,先治其国;欲治其国者,先齐其家;欲齐其家者,先修其身。……身修而后家齐,家齐而后国治,国治而后天下平”。“自天下以至于庶人,壹是(皆是)皆以修身为本”。
18、人际交往。以诚相待。西汉扬雄《法言·学行》:“朋而不心,面朋也;友而不心,面友也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与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”《礼记·儒行》:“久不相见,闻流言不信”。诚信以道义相交。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《朋党论》:小人与小人,以同利为朋,所好者利禄也,所贪者货财也。君子则不然。所守者道义,所形者忠义。诚信以平等相交。《法言·修身》所言:“上交不谄,下交不骄”。
19、实践之诚。广东精神:厚于德,诚于信,敏于行。当今诚的崩溃,最根本原因是因为人们欲望无度:总想一劳永逸,或者不劳而获。因此,诚于言行一致,是与言语后去实现承诺的过程,这一过程,是言语的兑现,而非结果。如果结果没有达到初衷,或者与初衷相反,但在过程中是尽心尽力的,想必还是言行一致的,值得人们去相信和肯定你的诚。